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

閃燈的認識與選擇

善用燈光,可以讓拍攝更容易更精彩。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HD600+快收八角無影罩,光圈F8,快門1/125秒,ISO200。模特兒:蔡蔡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。

在所有攝影配件中,最值得也最難選擇的就是閃光燈。閃光燈依照功能差異,價格差並不算大。就原廠閃燈來說,最便宜從入門款幾千元,到最貴旗艦款一萬多元不等。也不少朋友直接攻頂,而選擇旗艦級閃光燈。如果單純看旗艦級閃光燈,除了原廠閃燈外,也還有其它專業廠閃燈可選擇,相信光是選擇合適的閃燈,就讓不少人傷透腦筋,接下來便來介紹不同閃燈的特性與差異又在哪裡?(圖/文:Kay)

Nikon D700,AFS 105mm F2.8G Micro VR,HD600+銀色反射傘,Godox RS400+雷達罩,光圈F5,快門1/100秒,ISO200。攝於薇星汽車旅館。模特兒:蔡蔡。

左圖拍攝情境照,只要懂得運用閃燈與環境,任何地方都可以拍得精彩。

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HD600+快收八角無影罩,光圈F5.6,快門1/30秒,ISO200。模特兒:小毓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何處不是攝影棚?只要燈光帶著走。

機頂閃燈的使用
常說:「懂得運用閃燈,可以增加約30%的拍攝機會。」
近來閃燈功能發展迅速,不僅閃燈曝光模式相當豐富,功能也越來越強大。不僅使用方便,也結合機身側光系統,讓補光的準確度越來越高。

如果將閃燈接載在機頂來看,讓我們來看看可以有什麼選擇?機頂閃燈何其多,以Nikon原廠閃燈來說,市場上目前流通且較新的SB-300、SB-700、SB-910分別為入門級、中階級、旗艦級閃燈,從數千元到一萬多元不等。除了體積與價位有差外,當然功能上是有差異的。首先要來說明:當閃燈接在機頂直接捕光,這時候光源的方向為正面光源,如果只在機頂做正面補光,上述三盞閃燈的差別性並不大,主要會差再補光的距離。
如果在室內空間以反射燈來補光,SB-300只能往上翻轉,不向SB-700或SB-910可以左右旋轉,在室內打跳燈的時候,SB-300使用的靈活度就較不如其它二者。

趁小鬼頭喜歡玩水趕緊拍幾張,Winona洗澡時最喜灣玩水。由於在小小的浴室內拍照,Winona與筆者的距離不會有變化,這時候閃燈使用M模式也很方便。拍攝小朋友時,建議使用跳燈的方式補光,避免閃燈直射,這樣比較不會影響小朋友的眼睛發育。
Nikon D90,AFS DX 35mm F1.8G,YINYAN CY-550N機頂跳燈,光圈F3.2,快門1/100秒,ISO400,模特兒:Winona。

如果從三者的閃燈曝光模式來看,SB-300僅只有i-TTL與M模式兩種;SB-700也只有i-TTL、M與GN模式三種;SB-910功能最豐富,有i-TTL、M、A、GN、RPT等模式。且SB-300因為體積小,無法在燈背上有螢幕,所有操控只能在機身上做調整。不同的閃燈曝光模式,其實用起來差異並不大,只是機制不同。猶如機身的P、A、S、M曝光模式,只要曝光合宜,其實結果都相同。同理,只要閃燈補光夠,無論是i-TTL、M、A、GN模式,結果都相同。以i-TTL為例,只要在適當範圍內,燈身與機身測光系統結合,在與機身設定溝通,透過機身電腦運算,配合閃光補償,一樣可控制閃燈的出力強弱,讓閃光燈補的精準。

機頂閃燈除了有燈頭轉向,及不同的閃燈曝光模式外,另一個需要考量的重點,也是筆者認為近年來,閃光燈進度最大的地方「無線閃燈功能」。其中無線功能有被分為「主控功能」與「被控功能」。主控功能是指做為搖控器,去搖控並且命令其他閃燈去執行閃功的模式與出力調控;被控功能則是接收訊號,按照指令執行。以Canon原廠閃燈來說,600EX-RT具備了主控與被控兩種功能,可以使用600EX-RT去搖控其它相容性閃燈,或是被其他主控燈搖控,功能較完整,但是價格上也較高;430EXII在無線閃燈功能中,只有被控功能,只能被搖控,不能做為主控燈,在價格上也較為便宜。特別一提,Canon 90EX這是小閃燈,一開始是跟著EOS M推出,做為EOS M的機頂小閃燈,但90EX除了可以正面補光外,還具備有主控燈功能,亦可接載在EOS系列單眼上。

閃燈接載在機頂熱靴,把背景跟人的亮度控好,照片不算差,但是人向的部分過於平沒有立體感。
Nikon D700,Tamron SP 70-200mm F2.8 Di VC USD,Tumax DPT586AFZ(機頂埔光),光圈F4,快門1/10秒,ISO800。攝於華山文園區。模特兒:秀兒。

使用內閃搖控外閃,除了可準確搖控DPT586AFZ出力外,利用有角度的光線
Nikon D700,Tamron SP 70-200mm F2.8 Di VC USD,Tumax DPT586AFZ(內閃控外閃),光圈F4,快門1/10秒,ISO800。攝於華山文園區。模特兒:秀兒。


內閃控外閃拍攝範例
 雖然只是小相機,但是功能完整,還是可以玩出不同的變化出來。
Olympus EP5,14-150mm F4-5.6ED,FL-50R(內閃控外閃)+Q-bank,光圈F4.2,快門1/15秒,ISO200,模特兒:Misha。

上圖攝情境照,燈光美氣氛佳的場景,只要善用手邊器材功能,就算不是專業設備也可以拍出令人驚豔的作品。

上圖內閃功能設定,只用搖控一盞外閃來做為補光。

上圖外閃功能設定,外閃的群組與頻道,必須對應到機身內閃設定,這樣FL-50R才能受機身所控制。

有了無線閃燈功能,在燈光的方向與控制上,就靈活多了,可以讓閃燈不再只是接在相機熱靴座上,可以讓畫面的戲劇性更有變化。雖然是專業廠閃燈,但也支援原廠閃燈系統,因此可使用D90內閃功能去控制。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YINYAN CY-550N(內閃控外閃)+長條罩,光圈F4,快門1/25秒,ISO400。攝於艾蔓精緻旅館。模特兒:蔡蔡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以機身內閃去搖控YINYAN CY-550N外閃,可從側邊打光,可製造人像的立體感。

其他專業廠閃燈呢?專業廠閃燈除了在功能上與原廠閃燈相近外,對於階級也有區分。並且許多專業廠閃燈也都相容於原廠閃燈系統,甚至可進行無線控制或是被搖控離閃。因此,在選擇上也相當多樣性。

除了原廠閃燈外,其實其它的選擇還很多,而且依照不同功能需求,也大多支援原廠系統,級別也不同。

棚燈VS機頂閃燈
許多人問筆者哪種燈好用?相信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各位,而筆者的答案則是「因人而異」。因為每個物件的特性不同,運用在不同的拍攝上,自然就會有「相對好用」與「相對不好用」,而且還跟使用者對於攝影上的熟悉度也有差別。
以拍照來說,常見的燈光有棚燈與機頂閃燈兩種。這兩種一個大一個小,前者使用室內電源,後者多數使用三號電池。當然這兩者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。選擇合適自己的,就能夠如魚得水運用在拍攝上。接下來,筆者就從幾個地方著眼比較這兩者的差異在哪裡。

 體積 
從外觀來看,機頂閃燈小於棚燈,顯而易見的,在攜帶上機頂閃燈較易於大棚燈,而且在一些狹小空間拍攝時,使用較小的機頂閃燈會較容易些。反之,大棚燈體積大,想要攜帶外出使用,就費力得多,有時候還要出動大車才有辦法完全裝載。

 閃燈出力 
從閃燈的出力來看,二者當然還有差異,多數小閃燈使用4顆3號電池做為電力來源,與大棚燈使用室電,二者閃燈的出力當然有差。不同機頂閃燈雖然有最大GN值的差異,但如果都鎖定在焦距50mm,其實差異並不大;大棚燈以瓦數來區分棚燈的最大輸出大小,瓦數越大則其輸出越強。二者並非哪個好哪個不好。怎麼說呢?如果在豔陽強光的環境下,逆光的拍攝,相機曝光值往往相當高,如已快門1/200秒,ISO100來說,大多要搭配小光圈(F8~16),特別又是使用廣角帶景來拍,這時候如果使用小閃燈補光,很容易覺得小閃燈不夠力。大棚燈出力相對高,照射距離也相對遠,同樣的條件下,選擇如600W或以上,便可以輕鬆將燈補足。

Nikon D6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SB-900x5+白色反射傘,光圈F7.1,快門1/200秒,ISO100。模特兒:Anita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一盞閃燈不夠力,兩盞閃燈不夠力,一直到五盞閃燈才夠力。

但是如果把拍攝時間改到晚上,為了將夜景人像拍好,讓背景夠亮,多半使用較慢速的快門搭配大光圈與較高感度來拍攝。大棚燈的出力強,如果選擇的瓦數又特別高,在這時候,就算是最小出力,也很有可能閃燈亮度過強;機頂小閃燈出力就小的多,在晚上的時候使用,其時就相對好用。
小閃燈多數可透過閃燈焦距來調整閃燈的照射範圍,閃燈焦距可與鏡頭焦距視角同步,當閃燈出力固定時,閃燈的照射距離會隨著增減;棚燈沒有閃燈焦距,不同的照射範圍是使用不同的燈罩來控制,一般來說,其照射範圍較大於機頂閃燈。

 光質配件 
燈要打得好,除了亮度準外,還要注意光的質感,怎麼控制光質,就落到使用的閃燈配件上。閃燈的配件多元,各種柔光罩、控光傘、燈罩等,其效果均有差異。而且閃燈配件商也注意了這個商機,也出了許多各式不同的套件,甚至是把棚燈專用的套件,還可讓機頂閃燈使用。不同品牌的棚燈,各自都有控制光質配件,且為了快速更換,也都模組化,使用卡口快拆,如相機與鏡頭的關係,不同的卡口接環無法共用,在選購第一盞棚燈時,同時要考慮到其控光配件的豐富性與價位。

閃燈裸燈直打,所產生的影子生硬,這樣的光被稱為硬光。

閃燈透過大柔光罩後,光線被擴散,所閃燈的影子相當輕柔,這樣的光被稱為軟光。

 使用方式 
機頂閃燈的功能較為複雜,應應不同閃燈模式,有的用閃光補償來控制,有的調整出力,多半使用按鍵就可直接操作,且越新的機種,操作越直覺、人性化。
多數人對棚燈不熟,大多會覺的使用上很困難。事實上,棚燈的操作比起小閃燈更為簡單,使用上類似小閃燈的M模式,直接調整出力的大小即可。
從上述狀況來看,機頂閃燈與棚燈並沒有哪一個比較好的結論,而是試情況來使用,選擇合適的就很好用。


我的第二盞閃光燈 
利用有角度的光線,可以製造人巷的立體感外,還可讓人像有看起來比較瘦的視覺效果。
Nikon D700,Tamron SP 70-200mm F2.8 Di VC USD,HD600+快收八角無影罩,光圈F8,快門1/125秒,ISO200。模特兒:蔡蔡。

閃燈接載在機頂時,燈光的變化較少,大多不是正面補光,就是反射燈(跳燈)補光。改以離機閃燈方式使用閃燈,就能夠得到不同的效果。離機閃從不同的方向打光,便可容易製造順光、側順光、側面光、側逆光、逆光等,同時去表現其光影效果。舉例來說,拍攝肖像或是半身寫真時,正面的光線會把臉部全部都照亮,比起側順光,在臉上留下由亮至暗的光影層次,並沒有把整個臉都打亮,藉此營造出「小臉」的錯覺,其實並沒有用外科手術「變臉」,但只因為光的方向不同,其結果就不同。

想要使用離機閃的方式很多,如果是有內閃功能的機種,如Nikon D7100、Canon EOS 700D、Sony A77等,可以使用內閃的紅外線光脈衝訊號,去搖控相容性閃燈,不僅可控制閃燈曝光模式,還可調控出力。如果是沒有內閃的機種,如Nikon D4S、Canon EOS 6D、Sony A99,可在機頂接上有主控燈功能的外閃,來搖控其他相容性閃燈;當然要使用無線電觸發器也可以,只是有含出力調控的無線電觸發器並不便宜,而原廠系統的紅外線光脈衝訊號,也幾乎夠多術環境下使用,且使用外閃搖控外閃,還可增加機身的對焦能力。從這邊就知道會有第二盞閃燈的需求,特別是使用無內閃機身的人,因為沒有內閃可以去搖控離閃燈。

 原廠閃燈、專業廠閃燈 
離閃燈要用哪隻閃燈?這個問題有不少人發問,以Canon原廠閃燈來說,難道是旗艦燈600EX-RT?這隻閃燈雖然功能強大,但是只是被搖控,感覺上有點浪費。特別一提,根據筆者經驗,離閃燈往往是架出去的燈,接收訊號被搖控出力,有時候架設的位置險峻,都有「倒」的風險存在,如果要拿昂貴的600EX-RT架離閃,那當閃燈倒的時候,慘叫聲也應該很大聲。如果離閃燈改選擇用430EXII或320EX,相較於600EX-RT,便宜了許多,當不小心閃燈倒的時候,慘叫聲應該也會小聲一點。又或者是使用專業廠閃燈,如Pixel Mago Speedlite、Godox V860或Tumax DPT586AFZ,價格上數千元就可購得,也同樣相容原廠系統,可以當主控燈,也可以做為離機被控,不小心閃燈倒的時候,相信慘叫聲也更小了。

Meike MK-300螢幕,在TTL模式下,透過機身側光系統與機身曝光設定,機身與閃燈間會溝通運算,進而機算出閃燈有效的照射範圍。如圖照射範圍為0.5~2公尺。


以筆者經驗來說,時常在海邊外拍人像,有一次在宜蘭海邊拍攝,幾乎都把燈架插在沙灘上,感覺很穩不會倒,浪花來回數次後,在一次浪打上來,浪下去時,把燈架整個捲倒,那時候架在燈架上的是Nikon SB-900,一聲慘叫,價值約NT 16,000的閃燈,立刻就無法正常運作,好在筆者立即取出電池,隔天一早立即送原廠整修,但也花費NT 3,600的代價。也曾聽說有同業一樣也是在海邊拍攝,只是筆者在沙灘,同業在懸涯邊,一陣強風把燈刮走,燈就掉落在數十公尺的山涯下,根本不可能撿回來。

有時拍攝的環境較險惡,架離閃燈都會有「倒」的風險。可以架較為便宜的專業廠閃燈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Godox V860 (內閃控外閃)+銀反射傘,光圈F4,快門1/200秒,ISO400。模特兒:蔡蔡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在海邊拍攝,最怕閃燈遇到海難,閃燈只要倒下去,特別是還要加上控光設備,增加受風面積更容易倒。如果真要使用,建議還是找人把燈架扶好。

就成本考量,使用原廠旗艦燈做為離閃燈,風險程度高了點,如果摔下去還有得救也要花費不少的維修費用;使用專業廠相容性閃燈,在價格上便宜許多,而且GN值(閃燈亮度指數)也不會差太多,約在GN30~35(50mm,ISO100),甚至有的還約NT 3,000就可入手。亦可考慮二手閃燈,許多人不擅用閃燈,買來可能只閃一兩次,就打入冷宮放入防潮箱內,但千萬不要選擇一個瘋狂閃的閃燈,如筆者的燈,那是因為閃燈的閃管也是有壽命的,選擇二手品,就跟選購二手車一樣,需要了解前使用者的習慣。

Nikon 90,AFS 105mm F2.8G Micro VR,Pixel Mago Speedlite(A組,反射傘),Godox V860(B組,雷達罩),光圈F8,快門1/160秒,ISO200。攝於林胖胖企業社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使用兩盞相容性閃燈,就可以使用內閃去搖控兩盞閃燈出力調控。運用兩盞閃燈來控制光線,就可以讓光的豐富性提升。A組閃燈Pixel Mago Speedlite使用Elinchrom銀色小反射傘打出應中偏軟光質,B組燈Godox V860+神牛S型支架使用雷達罩加上蜂巢,加強單側方向補光,在反側放上小反光板,補亮暗部層次。

 棚燈 
當然也會有人問,第二盞閃燈可否選擇棚燈?筆者的回答:「因人而異。」
如果你是一個燈光的重度使用者,其實可以考慮買大棚燈。很多時侯時常會覺的小閃燈不夠力,特別是大棚燈多半會裝設燈罩使用,在光質的控制上容易,就算接上燈罩,閃燈亮度衰減,只要適時增加出力即可,而且現在許多大棚燈也內建無線電觸發功能,可從無線電發射器上直接搖控棚燈出力。就筆者經驗來說,大燈的站攝範圍廣,搭配合適的控光工具,相對容易控制;反之,選擇使用小機頂閃燈,由於閃燈照射範圍較窄,時常出現閃燈照射範圍不夠的問題。

使用elinchrom ELC Pro HD 500做為打燈的光源,除了提供穩定的輸出與快速回電外,最方便的是ELC本身內建無線電功能,且無線電發射器還可調整出力大小。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elinchrom ELC Pro HD 500+Square Reflector Set 44反光罩,光圈F4,快門1/5秒,ISO800。攝於薇星汽車旅館。模特兒:蔡蔡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拍攝不見得是在攝影棚,裝潢美麗的汽車旅館,只要有了燈光設備,任何地點都是攝影棚。

雖然要把棚燈攜帶外出較為麻煩,現在也推出了攜帶式的棚燈,如金貝HD 600或ProForto B1,燈體中附有大蓄電池,燈的電力由蓄電池供應,一顆電池可讓600W大燈全出力(1/1)約500次,也夠應付一天的拍攝。
除此之外,現在也有攜帶式的電筒,如金貝EN 350。這玩意兒很有趣,如果你原本就有棚燈,EN 350設有插座,可直接將棚燈的電源插頭,插在插座上,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,經過實地測試,不僅是插棚燈,連電扇也可以啟動。
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Godox DS 300+ Jinbei EN350+雷達罩,光圈F3.5,快門1/10秒,ISO400。禮服:The Darling 親愛的,幸福手工婚紗禮服工作室。MD:佩佩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如果你已經有棚閃,這時候只要再添購一個攜帶型的電筒,就可以把燈帶到外面使用。

 多燈的變化 
當燈越多時,可控制的項目就多了,用燈的變化與複雜性也隨之增加。當然可以是使用機頂閃燈,也可以是棚燈,又或者是二者混搭。
當只有一盞燈從單一方向打燈時,往往會有強烈的光影效果,這時候有另一盞燈,就可以從另一側打光,降低光影反差,進而控制影子的強度,又或者另一盞燈可製造逆光的效果或是進行線條勾邊。也可利用光的加成性,局部讓某部分變亮,好凸顯主題,總之燈越多時,可變的條件就多,其變化性也就多。

從上述觀點來看,可以選擇第二把閃燈為專業廠閃燈,又或者是大棚燈,而選擇的關鍵點是在於自己的需求是什麼。甚至需要些什麼功能,選擇適合自己的,自然就不會讓燈躺在防潮箱中。


控制光的質感
照片要精彩,除了要考慮光的方向外,還要思考光的質感。
Olympus EP5,14-150mm F4-5.6ED,Lighting Sunpower AIR ONE 400+快收八角無影罩,光圈F16,快門1/160秒,ISO200,模特兒:蔡蔡。

不論是機頂閃燈還是大棚燈,除了要把亮度控制好外,想要照片更加分,還需要把光的質感控制好。在控制光質前,先了解什麼是「光質」,對於初學者來說,不少人會認為是指光源的品質,但其實是不同的東西,光質是指光的質感,指的是光的軟硬程度。如自然界中可看到太陽直射在地面,光沒有透過介質影響,強烈的光線照射在物體上,會形成明顯的影子,這樣的光質為「硬光」;陰天的時候,陽光被雲層遮擋,光線經過雲層而擴散漫射出去,照射在物體上的影子不明顯,甚至幾乎看不見,這樣的光質為「軟光」。
有時候光質的賞控,也會牽涉到照片的理想與否。而想要控制光的軟硬程度,就需要像陰天裡的太陽一般,借助雲層去擴散漫射。閃燈無以用雲層來控光,所以就要借助不同控光工具,來控制光的質感。

 Q-BanK六角快收無影罩使用範例 
Q-Bank這款無影罩也是控光工具的一種。傳統無影罩,必須要使用鋼條將卡口接環與外層罩布撐開,然後再使用兩層透光布,一層在內一層在外,利用兩層的透光布讓光擴散柔化。但是組裝過程相當繁瑣,且組裝完成後,體積也變大不少,在攜帶上相當麻煩。無影罩的柔化效果又很優異,想要效果就沒有攜帶上的便利。Q-Bank所推出的這個無影罩,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利用拉桿卡楯製成快收放的燈罩,這樣的方式不僅架構無影罩相對容易,攜帶上也簡單多了。簡單介紹Q-BanK六角快收無影罩後,接下來就來看看這個控光工具怎麼來使用。
Q-Bank六角快收無影罩使用兩層透光布讓光線擴散柔化。

除了兩層透光布外,還可另外加上軟蜂巢,讓光的方向性更明顯。

圖,裝上閃燈時,可以留意一下燈身的方向,以S600來說,接受閃燈訊號位於燈身正面,可以把燈頭轉個方向再裝,可讓閃燈接收訊號更順利。

只要在燈光前面加一層透光布,光線就會進行一次擴散,光質就會柔化,但是燈光的照射距離也會跟著變短,如果沒有適時地增加閃燈出力,或是改變燈的位置,往往是沒加燈罩還夠亮,加了燈罩燈無力。Q-BanK六角快收無影罩是專為機頂閃燈所設計的,機頂閃燈可直接加裝在Q-BanK上。這時候使用閃燈需要特別注意,如果是習慣使用閃燈TTL模式的人,TTL模式是因為光線透過鏡頭進入到機身,電腦會整合側光資訊及相機設定後,給予適當的補光。但是相機電腦不知道閃燈前面加裝一個無影罩,所以這時候閃燈建議使用M模式來控制。

由於沒有加上柔光布,閃燈直打,所造成的影子生硬。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SUNPOWER S600 Digital flash+Q-Bank,光圈F4,快門1/5秒,ISO800。模特兒:Misha。

加上兩層柔光布後,閃燈沒有做調整,閃燈照射距離不足,人像部分不夠亮。

經過適當調整後,人像膚色自然,影子也很柔和。

從側面來看,Q-Bank的曲度很大,如果不加上柔光布,聚光效果顯著。加上柔光布後,從上圖範例照可知,光線柔化效果優異。但要特別注意,由於兩層柔光布會使的閃燈亮度大大降低,以上圖為例,原本不加柔光布閃燈出力為1/64,加上柔光布後,閃燈出力調整為1/2,可見Q-Bank讓光的亮度下降不少,這對於白天拍攝來說,使用Q-Bank很有可能造成閃燈出力不足。但是在室內或是晚上拍攝時,由於環境曝光值相對低,這時候使用Q-Bank就相對容易。

 室內人像 
一般來說,細緻的人像拍攝會選擇在攝影棚內拍攝,需要場景時,就會在攝影棚內搭設簡易場景。搭設場景耗時耗工耗花費,而變通的方式則是選擇裝潢優美的旅店拍攝,這樣可省下佈置的時間與花費。但建議拍攝前,最好先看一下房間型式與裝潢。
為了拍出都會女性在忙碌一天下班後的情境,特地找了一間旅店的房間,低調簡約的裝潢,在床邊還有一張大沙發,製造出都會女性單身獨自住的套房,回到家中後,癱在沙發上休憩。利用閃燈只照射在模特兒身上,保留房間原有的視覺燈光氛圍,讓人融入在環境之中。
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SUNPOWER S600 Digital flash+Q-Bank,光圈F4.5,快門1/60秒,ISO400。模特兒:Misha。

上圖拍攝情境照,把閃燈架設在Q-Bank上,加上兩層柔光布,易製造柔柔的光質。無影罩打出來的光線擴散效果非常好,除了會打亮模特兒外,也會把室內環境打亮,為了把閃燈的光線集中在模特兒身上,需要在Q-Bank上在加上一層軟蜂巢,好讓閃燈大部分的光線照射在模特兒身上。

上圖相機設定,使用M模式將背景的台燈氛圍固定下來。

上圖內閃設定,內閃模式設定為「- -」,代表內閃只發送閃燈訊號,不參與實際的補光效果;把A組閃燈模式設定為M,並調整出力為1/2。要特別注意,最下方的通道(頻道)設定要與外閃相同,這樣相機跟閃燈之間才可以搖控。

上圖外閃設定,把頻道設定在CH.4,群組設定在A,這樣就可以把閃燈架好,任憑主控燈(內閃)去搖控閃燈模式與出力調整。

以前控光工具沒那麼豐富時,多數攝影師會使用描圖紙來控制,現在不論是機頂閃燈或是大棚燈,都有相關的廠商製做好用控光工具,在使用閃燈上,就容易的多。

elinchrom_140903
Elinchrom棚燈示意圖,棚燈對於控光配件多半模組化,可直接選擇需要的。本圖由正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。

Lastolite專為小外閃所推出的控光設備,相當多元且豐富。

市面上也有推出轉接棚燈佩件給小閃燈的工具,這樣就可以使用棚燈的控光工具在小閃燈上。

有關光質配件的詳細介紹,請至筆者部落格觀看,日後也會陸續增加項目。
控光工具(一) 無影罩(柔光箱)~八角罩,矩形,條罩 http://kaychen0919.blogspot.tw/2014/07/blog-post_23.html
控光工具(二) 控光傘~反射傘


持續燈與閃光燈的使用
Nikon D700,Tamron SP 24-70mm F2.8 Di VC USD,Godox RS400+快收八角無影罩,光圈F5.6,快門1/100秒,ISO200。攝於薇星汽車旅館。模特兒:蔡蔡。


在燈具的選擇,除了閃燈外,還有另一類型的燈可以選擇,那是持續燈。如果從拍照的這個角度出發,許多初學者會選擇持續燈做為光源,持續燈可容易觀察出光線的走向及效果。持續光源大多遠比閃燈的亮度低上許多,而且特性也截然不同。普遍可見到的持續燈有燈泡、石英燈、HQI,甚至是最新的LED,當然每一種特性略有差異,但是相同的,都是持續發光的發光體。錄影是一個連續的曝光,閃燈只會閃一次,無法做為連續的光源,這時候需要一個連續性的光源,持續發光,才有辦法錄影。

ARRI L7-C,為專業錄影燈光,可提供不同燈光大小輸出,及穩定的色溫。本圖由正成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。

閃燈並非持續燈,是一種瞬間的光源。現在的閃光燈稱為電子閃光燈,使用閃管、電容及控制電路所組成,應用高壓放電發光的原理,讓閃管的氣體受電容放電瞬間形成高壓電場電離而發出閃光。閃光燈為瞬間光源,閃一下就消失,但瞬間的最大亮度極高,攝影是一次的曝光原理,亮部可蓋過暗部,可應用在攝影上。當然攝影的拍攝上可以使用持續光,但是拍攝出來的質感不同。如在黑暗的環境中,以快門1/60秒來看,如使用持續燈,則光源對打光物體的曝光有1/60秒;如使用閃燈打光,雖然快門是1/60秒,但是閃燈的時間遠比快門更短,對照片來說,就像是高速快門下的結果。因此,兩者拍攝的質感也有所不同。

Nikon D700,Tamron SP 90mm F2.8 Di VC USD Macro,LED手電筒照射補光,光圈F5.6,快門1/100秒,ISO800。

Nikon D700,Tamron SP 90mm F2.8 Di VC USD Macro,內閃控外閃SB-900,光圈F8,快門1/125秒,ISO400。

後記
寫了這麼多,想信讀者也比較清楚用燈或如何選擇需要的燈,但筆者在這裡還是建議諸位讀者,不論是選擇原廠、專業廠機頂閃燈,或是大棚燈,選擇有公司代理的公司貨。怎麼說呢?不論哪種燈,他的閃管或燈泡都是屬於消耗品,特別是想要朝向專業攝影的朋友,閃管會因為使用產生光衰現象,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,燈所打出來的色溫會逐漸不穩,這時候就需要做更換的動作,並不是把閃管用到燒掉為止。因為有後續維護的問題,選擇服務好的店家與代理商公司貨是蠻重要的事,雖然價格上會多一點點,但是換來的服務絕對是有必要的。

最後要感謝所有參與的廠商、模特以及提供場地的單位,才能夠讓我完成這篇文章。
模特兒 秀兒 粉絲團 https://m.facebook.com/arieschenshow
模特兒 佩佩 粉絲團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natalli.cc
模特兒 蔡蔡 粉絲團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del.michelle
模特兒 Misha
模特兒 一醬
模特兒 小毓

場地 一川禾牛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